替清朝人正名:姆们的审美可不是红红火火恍恍惚惚的
近期于妈的《延禧攻略》正在热播,先生太太们都追剧了吗?剧里讲的是女主从宫女逆袭成为皇后,如何跟娘娘宫女们斗智斗勇的事儿。
近期于妈的《延禧攻略》正在热播
先生太太们都追剧了吗
剧里讲的是女主从宫女逆袭成为皇后
如何跟娘娘宫女们斗智斗勇的事儿
小V也恶补了一把于妈的后宫斗狠史
虽然延禧剧情上仍然是于妈味
不过先生太太们肯定发现这部清宫戏
和平时看传统清宫戏不太一样
色彩、构图、服饰、置景都变得怪怪的
怎么和以前于妈的风格不同了?
类似点翠、烧蓝、通草、绒花等等手工饰品
在以往的古装戏中很少出现
不过这部剧却让观众们大饱眼福
我们今天就来帮大家回顾一下
剧中出现了哪些经典服饰和传统手工艺呢?
缂(kè)丝
△缂丝有着“织中之圣”的美誉
又称“刻丝”
是中国丝绸织造业里的精华
同时也是业内最传统的一种挑经显纬织造技艺
缂丝一直作为皇家御用织物之一
深受皇家帝后爱戴
绒 花
△绒花头饰清新素雅毫不夸张
绒花始于唐朝因为谐音荣华
更是在唐代被武则天封为贡品
历史上富察皇后也是十分提倡勤俭
不喜金玉首饰
大多时候都以绒花点缀头饰
刺 绣
△手推绣
△珠绣
△盘金绣
△打籽绣
剧中令妃娘娘
也就是魏璎珞本是绣女出身
所以不管是前期剧情还是剧中服装上
都对古代手工刺绣工艺进行了着重的体现
点 翠
△点翠起着美化金银首饰的作用
点翠这种金银饰品的工艺形式
在汉代就已经存在了
点翠在古代首饰加工业中属于辅助工种
以上多项手工艺被列入
国家及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
希望有更多的小伙伴
可以感兴趣并发掘
古代手工艺留给我们的价值
△打铁花的绚丽不比烟花逊色哦
一 耳 三 钳
△清代宫廷后妃及民间女皆此妆束
满族旧俗
女孩儿出生后
一耳穿三孔,戴三钳,称为“一耳三钳”
富者用金、银、翠、玉为质,贫者以铜圈充之
领 约
△领约形似项圈并镶嵌各种珠宝玉石
以前的清宫剧里
娘娘嫔妃脖子上要么佩戴长长的朝珠
要么系着白色领巾
或者佩戴各种玉串珠链
而领约几乎没见过
压 襟
△行走时还会发出轻柔悦耳的声响
在剧里小V最喜欢观察的
还是娘娘们胸前的压襟
因为挂在胸前最显眼
压襟不仅可以令衣物平顺
还能体现出人的仪态美
云 肩
△云肩是平面与立体设计巧妙构思的典范
云肩是古代女性披在肩上的装饰物
最初仅仅用来保护领口和肩部的整洁
后渐渐变成一种装饰物
并多以彩锦绣制而成
说完了衣服首饰
我们再看看关于剧中
画面道具的一些精心之处
在中国的风水学上
古人初期针对宇宙的描述
素有“天圆地方”之说
△剧中也有很多按照此类说法的画面构图哦
△给摄像师们打call
△这构图
△这光感
△这整体色调
△还有这置景
在画面色调上面的加工
也体现出了剧组对感官体验上的细心
有一定美术基础的先生太太们
一定知道“莫兰迪色系”
加入一定比例的灰和白后
给人一种清冷平静的感觉
透人心灵
整个画面中
力量相互制约
色彩抵消所达到视觉的完美平衡
其实这部剧针对
古代皇家秩序上的体现还有很多
从画面到服装道具方面
无一不有着深深的学问
是不可多得的好剧(剧情嫌弃脸~)
好了说了这么多
我也来给大家介绍一款我们的婚礼案例哦~
先上图
这是一场雅致的中式婚礼
有别于红红火火的传统中式
我们加入了很多古朴素雅的元素
烧蓝釉面花瓶里插上杜鹃木点缀朵朵蝴蝶兰
背景用工笔玉兰花的画布
衬托出博古架的古朴与文化底蕴
两个主桌以圆,其他客位为方
体现出中华文化中“天圆地方”的文化秩序
桌上花也展示出传统文化中谦逊的姿态
呈现出莲蓬出淤泥而不染的性格
整体色调上我们使用淡雅的色调
褐色原木质感配以粉白双色素净的点缀
让先生太太们体验一场原汁原味的墨客婚礼
词曰:
刻玉玲珑,吹兰芬馥,搓酥滴份丰姿。
缟衣霜袂,赛过紫辛夷。
自爱临风皎皎,笑溱洧,芍药纷遗。
藐姑射,肌肤凝雪,烟雨画楼西。